在再造劳动力新优势中大有作为
发文时间:2014-12-01 撰稿人:admin
技师学院党委交流学习蓝书记调研讲话精神
11月27日,泰州技师学院召开党委会,认真学习了蓝书记在市人社局调研时的讲话精神,党委成员结合我院实际,作了深入的交流发言。
蓝书记在调研中对人社工作用一句话来定位:织好民生幸福“安全网”,当好企业发展“助推器”,在改革创新中再造泰州劳动力新优势。一要把织好民生幸福“安全网”作为重中之重来推进。要紧紧围绕服务大局促进发展,围绕服务百姓改善民生,围绕履行职能推进工作。二要把当好企业发展“助推器”作为急中之急来突破。既要帮助企业解决好招工难、用工难问题,又要协调好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三要把再造泰州劳动力新优势作为兴市之要来强化。要把再造劳动力新优势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来抓,努力打造最适宜劳动力成长、最适应劳动力集聚的优良环境。
如何为泰州的发展积蓄人才能量、打造创新优势。再创劳动力新优势,关键要解决实际问题。我院作为一所技工院校要勇于担当,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作出更大的贡献。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当前,关系技工教育持续健康发展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我们要振奋精神,敢于创先争先,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扩大招生规模,建技能劳动力高地。一是适应大企业、大项目用工需求,建立市外生源基地。二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优质的教育教学质量、精湛的技能水平,赢得学生与家长的关注。三是实施专业结构调整,专业紧贴产业需求,打造一批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四是搞好就业工作,要提高管理水平、育人质量,让毕业生以良好的素质和技能,到工作环境好、薪酬待遇高、上升空间大的地方工作,形成“出口畅、入口旺”的良性循环局面。
二、创新办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强操作技能的中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这就决定了技工教育内容必须坚持德育优先、技能为本,着重抓好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加强专业建设,调整专业结构,突出技能特色,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在各专业推行一体化教学模式,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开展多种形式对外合作办学,建立中德培训鉴定中心,开设中德合作班,形成三种层次的联合办学,即在国内学习,考德国行业证书;“4+1”办学模式,在国内上4年,去德国一年,取得德国行业资格证书;“4+3”办学模式,在国内上4年,去德国3年,获得德国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核心竞争力。师资队伍建设是技工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所在。我们要充分利用合作企业及教师培训基地等进修及实践平台开展师资培训,着力打造一批名师和"一体化"教师。如加大引进优质高端师资的力度,聘请企业首席技师担任客座高讲,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教师培养方案,选送教师到高水平技工院校、合作企业顶岗培训等。形成以"一体化"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为推进"一体化"教学提供基础保证。
四、扩大工学结合,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成长的必由之路,是学校、企业、社会发展的共同需求。我们要努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如共建实习、就业基地,共建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基地(企业学徒制),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产教结合,订单委培,冠名办班等形式,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对纬创、可胜等大企业建立长期用工、培训个性化服务。
五、整合资源优势,建立多元化培训基地。针对目前市区职业教育低水平、同质化现象,建议市委市政府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人社、教育部门的政策优势,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创造条件。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与培训,实现“双轮驱动”。开展在职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大学生村官创业学院向普通大学生、一般村官、向市外拓展,把目前的“唯一”做成品牌,把蓝领精英培训工程做成精品。通过几年的努力,把学院打造成拥有“四基地、两中心”(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中职教育基地、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创业孵化基地、技能交流中心、技工储备中心)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让我们齐心协力打造一个体现公共利益的就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公共实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