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泰州日报》以《校企合作,缘何受到企业如此青睐》为题,重点报道了我院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经验做法。全文如下:
不仅愿意向前来顶岗实习的学生免费提供食宿,而且发放正规的工资、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校企合作,缘何受到企业如此青睐
◆企业:用最少的成本招收和培养了适用的技能人才,满足了发展需求
◆学校:明晰了人才培养的方向,打通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与发展通道
提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就是要推广德国“双元制”模式,明确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权力与义务。企业要舍得投入,把好的设备搬到学校,与学校共建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平台;学校要主动对接企业,在课程安排中嵌入企业的新要求新标准,构建理实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泰州技师学院校企合作很好地破解了不少企业用工难题,能不能把这一模式向全市推广,更好地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在市人大常委会举行的一次主任接待代表日活动中,市人大代表、江苏太平洋精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夏汉关提出这一建议。
他同时透露,正与泰州技师学院紧锣密鼓地洽谈,不仅愿意向前来顶岗实习的学生免费提供食宿,而且发放正规的工资、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校企合作,缘何受到企业如此青睐?
这要从这位企业家喜人的烦恼说起。
企业快速发展遇到新困惑
——有了资金、有了项目,但缺少技工
太平洋精锻是我国轿车精锻齿轮行业的“龙头老大”,也是继德国、日本和美国后,中国唯一掌握汽车齿轮精密成形模具加工核心技术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
该公司主产品为汽车差速器半轴齿轮和行星齿轮、汽车变速器结合齿轮等,是国内同行中唯一同时给大众、通用、福特、丰田等配套的企业。
2011年8月26日,代号为300258的“精锻科技”正式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交易,该公司也成为我市第一家登陆国内创业板的企业。
借力资本市场,太平洋精锻得到快速发展。去年,该公司投资4亿元建成了一个新项目,并在年底前接到一笔超过6000万元的订单,而对方要求今年一月份完成。
“过去因为缺少资金制约企业发展,现在有是了资金、有了项目,但缺少技工。”夏汉关说,技能人才紧缺成为企业当前发展遇到的新困惑。
其实与夏汉关一样的困惑,泰州航天电器总经理常小平在几年前也曾遇到。
常小平告诉记者,过去,他们曾经与一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合作,专门把公司的部分设备拉到学校,让学生在实习的同时完成企业的部分生产任务,但最终因为双方的需求差异导致分道扬镳。
企业需要的是产品的质量,而学校需要的是为学生实习提供一个平台,对产品质量则不能完全保证。因为这一矛盾,该公司停止了与这所学校的合作模式,改变为直接招录毕业生,最多一批招收了70多名。然后,这批学生又因为认为“到企业当个技工不符自身发展定位”而先后离开。
“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一流技工。”
就在航天电器为用工而烦恼时,泰州技师学院的发展定位吸引了他们的注意。“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常小平说。
2009年,泰州技师学院40多名应届毕业生首次送往航天电器顶岗实习,解决了企业一时的用工难题。
顶岗实习的成功合作也打通了航天电器的用人思路。“这就是把用工的思路向前延伸,直接到技师学院兴办冠名班,学生毕业后整班制地录用到公司。”常小平说。
今年初,泰州技师学院与航天电器决定,共建机械加工航宇班。按照协议,该班学生理论课在技师学院完成,实习课全部在航天电器生产车间完成。同时,技师学院在讲授理论课时,必须把航天电器部分产品的要求融合进去。
截至目前,泰州技师学院与中国医药城、华侨城、新能源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纬创集团、希尔顿酒店等10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中先后共建了纬创班、罡阳班、林海班等10多个冠名班,解决了不少企业的用工烦恼。
正是得益于纬创班、罡阳班等冠名班的启发,夏汉关很快找到了泰州技师学院领导,正式提出共建冠名班的设想,并迅速加以推进。
“经过几轮的洽谈,双方共建冠名班的细节基本敲定,今年夏季就将整班制输送一批毕业生前往太平洋精锻工作,可先期缓解一下企业的用工难题。”技师学院院长谷少平说。
学制教育与公共培训“双轮驱动”
——学校与企业实现深度融合
泰州技师学院是我市一所重点职业技术学校,迄今已有35年校史。
近年来,秉承“爱心服务学生,技能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该学院积极引进优质职教资源提升办学水平,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模式,先后培养了近15000名毕业生,培训了35000名技能人才,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高技能人才支撑。
早在2002年,该学院就重点面向地方支柱性产业、高新职业领域、现代服务业以及涉农专业,探索推行订单培养和顶岗实习等多种校企合作模式,开设了加工中心编程与操作、工业自动化控制等14个专业的高级工班,数控机床加工、机电一体化、船舶机械等8个专业的技师班,真正实现了校企的“无缝对接”。
面对泰州经济快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增长的新形势,该学院又以公共实训基地为平台,不断更新办学理念,创建技工学制教育和公共社会培训服务“双轮驱动”发展新模式。
一方面,通过学制教育把大批初高中无法升学的学生培养成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发挥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的作用,主动走进企业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适应时代需求的一流技工。
泰州技师学院院长谷少平说,学制教育和公共培训“双轮驱动”,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合作共赢:企业用最少的成本招收和培养了适用的技能人才,满足了发展需求;学校明晰了人才培养的方向,打通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与发展通道。
正在快速发展中的江苏罡阳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科长王卫明,对此感受颇深。
他告诉记者,自从成为技师学院就业实习基地后,该学院每年都安排学生前来顶岗实习。因为这些学生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动手能力,很快就能适应岗位要求,解决了企业一时的用工之急。
从共建实习基地到派驻学生顶岗实习,技师学院与罡阳股份逐步迈入合作“蜜月期”。
2011年,该公司与技师学院合作共建的数控技术罡阳班正式诞生:企业可优先到罡阳班录用学生;学生也可优先选择到该企业就业。今年夏季,这批学生就将正式成为罡阳公司的一名成员。
主要生产液晶触控屏的纬创资通(泰州)有限公司是我市迄今为止引进的最大台资项目。为了确保企业投产后的用工需求,泰州技师学院从该公司落户后就与其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建厂之初,该校专门派送一批学生前往纬创昆山厂区培训,其中不少学生如今已经成为泰州厂区的骨干。2012年5月,第一批“纬创班”学员毕业后随即到公司就业。今年1月,163名即将毕业的学生来到纬创顶岗实习。
泰州技师学院招生就业处副主任戚学武告诉记者,为了实时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和学生工作情况,该校对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均配备了跟踪管理老师,在现场实时解决学生实习和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难题。
“截至目前,泰州技师学院已为纬创输送了360名技工,让我们用工有了更多的选择,给企业发展提供了最好的支持。”该公司厂区总经理梁世昌说。
由于学生一专多能,综合素质高,该校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青睐。据统计,多年来,该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部分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校企合作如何更上一层楼
——共建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平台
技工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在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当前,泰州正在全力构建“1+3+N”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现代特色产业名城,对劳动力生产要素尤其是技术性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据估算,未来3至5年,我市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业等四大特色产业,需要一线技术工人不少于15至20万人,而全市14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年培养能力仅为1万人左右,远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
与此同时,我们还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的尴尬:在不少学校与企业合作不断深化的同时,也有部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仍停留在浅层次的挂个牌子上。“3年之后,学生毕业后是否真正到冠名企业工作仍是一个未知数。”市教育局职社处处长乔爱宝说。
对于这样的尴尬,谷少平也不否认。他告诉记者,近几年来,就出现过不少企业中途变更的情况,学生毕业后没有能够按照当初的协议约定到企业就业。
校企合作,如何更上一层楼?
这是摆在我市中等职业学校面前的一道现实课题,也是市教育部门近年来努力破解的一道考题。
乔爱宝告诉记者,经过前几年的不断探索,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已被列为今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五项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要致力在这个问题上实现更大的突破。
两年前,充分发挥市餐饮协会的作用,我市三所中职学校与市区一家酒店参照德国“双员制”模式共建了三个冠名班,学校与酒店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这三个班上的学生,既是所属三个中职学校的注册学生,也是这家酒店的准员工。
今年这家酒店正式建成营业,三个冠名班的学生也全部到了实习阶段,目前正在酒店顶岗实习。酒店专门为学生提供了专门房间作为教师,三所学校也均派来了老师现场授课,既满足了酒店当前的用工需要,也未影响学生专业学习。
乔爱宝说,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就是要推广德国“双员制”模式,明确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权力与义务。企业要舍得投入,把好的设备搬到学校,与学校共建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平台;学校要主动对接企业,在课程安排中嵌入企业的新要求新标准,构建理实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他同时建议政府加大投入,学习浙江省宁波市在企业内建立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的办法,在我市确定一批骨干企业建立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给予一定的扶持,将其作为校企合作的示范单位,形成激励机制。对校企合作做得好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努力构建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发展的新模式。